- · 《长春大学学报》栏目设[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数据库[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收稿方[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方[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征稿要[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刊物宗[05/20]
敬、仁、让、忠、信:看看春秋士人的道德标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华源远流长五千年,核心的道德观念却一直没有变化,哪怕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以忠孝为骄傲,尊老爱幼、诚信为自我衡量的道德标准,其实我们今日所公认的道德标准早在很早以前
中华源远流长五千年,核心的道德观念却一直没有变化,哪怕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以忠孝为骄傲,尊老爱幼、诚信为自我衡量的道德标准,其实我们今日所公认的道德标准早在很早以前的春秋社会就已经奠定了雏形。
在经历了夏商时期所信仰的鬼神学说之后,西周的统治者决定把统治思想的重心转移到人的身上,因此颁布了一套礼乐制度用来制约西周的人民。尽管周朝面临覆灭,但是其他统治者以及思想家,却没有更改将统治思想放在人的身上,用来约束人的行为。
道德情感的产生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许许多多的思想蓬勃发展,其中儒家学说大放异彩。儒家学说之中的敬、让、仁、忠、信五德逐渐变成当时许多士人自我衡量的标准。
例如说,“敬”就是指对于人、事的一种尊敬的态度,“敬”的范围广泛,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君主大臣,甚至是家里的长辈和丈夫都是要尊崇的。“敬”的产生源自于儒家学说中,认为对于其他人、任何事物都要抱着一个尊崇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又例如说“让”,指的是懂得谦让,克制和不争的一种道德情操,这里是混和了墨家学说的谦下以及道家学说的不争的一个整合体,“让”的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对于自我能力的判断,能否符合一个官职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及时的让给有能力的人。
“让”的核心是一种对于自我能力的要求,如果遇到更有能力的人,那么就要让给更有能力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国家发展,如果一个人不懂谦让,事事必争,这个人肯定无法承担大任,因此,在很多时候,统治者会故意给一个高的官职给一个能力平平的人,以此来测试这个人是否一心为国。
而“仁”则是完完全全的儒家学说,讲究要造福天下的百姓,这里的“仁”主要是对于统治者以及一些担任要职的臣子,讲究的是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出于对于当时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百姓惨遭迫害,为了让这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而提出一个统治者的道德标准。
后期,也被孟子认为,不止是统治者或者一些官员,就算是身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也要时时刻刻的帮助其他人,这也是“仁”的精神的体现,比如说见到小孩掉进水井之中,奋不顾身的去救助这个小孩,就说这个人很有“仁德”,是一个十分高尚的人。
不过,在春秋时期的末期,“仁”逐渐被演化成为是一种不接受利益而做好事的一种高尚的行为,认为如果出于一定的“利益”去做某件事情,就违反了“仁”的本质,是对于善的一种扭曲,这个道德情感的产生源自于当时许多的人打着“造福百姓”的名义,实际上是在大肆的敛财的一种批判。
“忠”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的鼓吹,因为“忠”是对于国家、统治者而言是一件非常有助于其统治的一个行为,如果拥有一个“忠心”的大臣,那么势必会提供很多的帮助,如果拥有一群“忠心”的民众,那么就能更快的推动国家的发展。
“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而逐渐演化成为道德共识的一种道德情感,因为建立在“信”之上的交往才能够加深人与人的感情,稳定人际关系,从而衍生到稳定社会的秩序,因此“信”也是有助于国家的统治。
道德行为的约束
春秋士大夫的道德情感产生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需要加强统治力,推动国力快速发展,因此推崇了当时的儒家学说,认为这样的“敬、让、仁、忠、信”五德是能够帮助统治国家的,形成一种人民自我约束的一种制度。
比起法家学说,更多的统治者愿意用这样的道德情感来约束其统治下的民众,因为这样更能突显出统治者是一个明君,不是用残酷的惩罚来稳定其统治的稳定。不过需要明白的是,这样的道德行为并不能够完全被所有民众所接受,但是对于士大夫等贵族而言却十分的适用。
违背了五德的话,就会产生道德败坏感,被别人认为是低人一等的评价所引起的羞耻,厌恶等等的情感会在士大夫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产生极大的约束感,令到他们顾及自己的名声,因此很多时候都不敢做这些不道德的事情。
因此尽管许多士大夫都想往上爬,成为国家的重要大臣,但是实际上,受到约束的他们往往都无法达到这个位置,统治者也十分乐于看到这群士大夫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而将一些好友出卖,这样比起法制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国家的“蛀虫”比起来更加的方便。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zonghexinwen/2020/0901/423.html
上一篇:长春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下一篇:长春大学:10月1日放假休息,2日至8日正常上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