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春大学学报》栏目设[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数据库[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收稿方[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方[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征稿要[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刊物宗[05/20]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科学放大镜」看谁都像连连看?其实撞脸要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目前科学家已经鉴定出了超过50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鼻子高度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
目前科学家已经鉴定出了超过50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鼻子高度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也就出现了“撞脸”。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学家Teghan Lucas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在4000张不同面孔上,测量了8项面部特征,最后发现:这8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完全匹配的概率非常小,而且一张脸上的特征远不只有8个,因此要找到和你“撞脸”的人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也是相当的难!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形成受精卵的那一刻就已基本固定了每个人的基因模式,并且会跟随我们一辈子。一张脸中,某个基因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另一种长相。除了基因,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容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面部特征,比如吸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境、饮食、生活方式也在影响基因的表达,最终可能会调控我们面部特征。在我们长相改变的道路上,先天基因和后天生活方式并驾齐驱,让相似人的长相渐行渐远。
这是因为,一是他们本身的确有部分器官相似,二是跟大脑判断有关。
大脑最先关注的是整体的面部特征组合,比如我们的肤色、五官排布、发际线轮廓...然后才是局部细节,比如眉毛的粗细、眼睛的颜色...所以只要整体相近,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但仔细一看,又会发现不少差别。
梭状回面孔区是处理“脸”的老司机了,它有条不紊的把各个面部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然后拆分成两条流水线:一条获得对方的性别、身份、年龄这些不变的信息;另一条则判断如挤眉弄眼、变化的神色等动态的面部表情。
早在1991年,这个现象就被斯蒂芬林德赛等人发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对不同种族的要好。这也被称为“异族效应”。
其实“异族效应”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知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知觉窄化”,丧失了分辨异族面孔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平日接触得最多的是同族,准确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于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因此人脑就会自动调试以适应需要。
偶尔听到朋友说一句:“我今天看见一个人跟你长得可像了!”好奇心立马直线上升,一定要看看这个人到底跟自己有多像。
当看到照片时,竟然觉得真的跟自己有点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细思极恐,会不会世界上还存在另一个“我”!
看看下面这些照片,双胞胎无误吧?或者是父母兄弟?
加拿大摄影师朗索瓦·布鲁内尔
14年间拍摄的照片
其实...这些人竟毫不相干,甚至国籍都不一样,这辈子都没碰过一次面!
“撞脸”的几率会有多大?
既然陌生人的脸能犹如拷贝复制,世界上会有陌生人和我“撞脸”吗?
这个问题,面部基因能给出标答。
与面部特征相关的基因 | Richmond, S. et al. (2018)
掌握了这个秘籍,就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完美分身”?
但是基因又是哪能这么容易被勘破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脸”同样如此。如果仔细辨别,上列照片中的每组人,乍一看很相似,细看却有不少差异。
那退一步来讲,如果不找陌生人,在有血缘关系的范围内,是不是就能找到“另一个我”
双胞胎,左侧为吸烟者,右边为非吸烟者
为何长相有差异
大脑还觉得是“双胞胎”?
既然两个人细看并不是很像,但为什么却给人感觉长得像“双胞胎”呢?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zonghexinwen/2020/0824/419.html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 | 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大学学报版面费 | 长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长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