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旭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9 18: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姓 名: 张旭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2-0-0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研究领域: 国际刑法、犯罪学、中
姓 名:
张旭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0-0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研究领域:
国际刑法、犯罪学、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1985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本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开始在职攻博士学位,1993年10 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刑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9月聘讲师,1996年9月聘副教授,2000年9月聘教授。2003年开始担任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导师。现任法学院副院长,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欧洲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刑法、犯罪学、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开设课程:本科生:中国刑法学(总则、分则) 犯罪学、国际刑法学、外国刑法学研究生:犯罪学理论、英美刑法、国际刑法学、刑法分则问题研究对外交流:1995年11月—1996 年11月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04月 获中欧高教合作项目资助在德国马普比较法与国际法研究所研究进修;2000年12月 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参加欧洲问题研究会组织的欧盟东扩问题研讨会;2000年08月 国际刑法研讨会(贵阳);2001年08月 新视野 新趋势——欧盟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2002年03月 国际刑法研讨会(香港);2002年9月—2002年12月 获得DAAD资助在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访问研究 ;2003年03月 中欧人权论坛(北京);2004年11月 中欧人权论坛(荷兰);2004年12月 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重庆);2003年10月 国际刑法问题探讨(北京);2004年11月 刑法方法论高级学者论坛(深圳);2004年05月 死刑的正当程序研讨会(湘潭);2004年11月 全球化与法律面临的挑战(曼谷)。
获得奖项

1、《关于未成人犯罪原因的再思考》,中国犯罪学研究会,1999年7月,一等奖,第八届年会参会论文;2、《减免刑事责任理论比较研究》,吉林省出版局,1995年,二等奖;3、《国际刑法论要》,吉林省出版局,2001年,二等奖;4、《国际刑法论要》,吉林大学,2002年,二等奖。

著作及论文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zonghexinwen/2020/0729/396.html



上一篇:长春师范大学全国排名情况
下一篇:稳国家、赈灾民、保粮价,中国古代平抑物价重

专著:1、《减免刑事责任理论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1994年5月;2、《国际刑法论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3、《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 2003年5月。主编:1、《涉税犯罪的认定处理及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2、《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参编:1、《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2、《新刑法罪名司法解释适用全书》,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2月;3、《刑法新立罪的理论与实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条释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5、《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6、《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主要论文:1、《罚金刑刍议》,《河北法学》,1987年第3期;2、《关于非法拘禁罪问题探讨》,《当代法学》,1987年第3期;3、《关于醉酒犯罪的比较研究》,《当代法学》,1989年第4期;4、《受贿罪主体新探》,《当代法学》,1991年第 1期;5、《论证券犯罪及其刑法调控》,《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6、《也谈刑法的修改》,《河北法学》,1991年第 5期;7、《减轻刑事责任探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加强法律监督 正确实施刑事责任的减免》,《人大月刊》,1994年第4期;9、《关于积极退赃的法律思考》,《人大月刊》,1994年第 6期;10、《免除刑事责任探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11、《保安处分与刑法完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本文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入;12、《论引渡中的主权与人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13、《关于腐败概念的法律思考》,《检察之声》,1998年第 2期;14、《关于犯罪原因论理论体系的思考》,《刑事法评论》,1998年第4期;15、《罪刑法定与国际刑法》,《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16、《人权与国际刑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17、《莫让蚁穴毁长堤——析司法腐败对国家政权的危害(上、下)》,《吉林人大工作》, 1999年第 2-3期;18、《关于国际刑法认识基点的思考》,《刑法论丛》,1999年第2期;(本文被收入《新中国刑法学50年》论文集中)19、《死刑与引渡——源自人权保护的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本文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20、《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比较与借鉴》,《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1、《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再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2、《税收犯罪若干问题评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23、《国际刑法的展望——兼论国际刑事法院》,《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24、《国际禁毒立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2期;25、《立法现状与展望——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研究》,《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6、《国际犯罪刑事责任再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 2期;27、《引渡:以人权为视角的思考》,《刑法论丛》,2001年第4期。本文被收入《新刑法研究与适用》论文集中;28、《恐怖主义犯罪再探》,《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9、《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现状、问题与应对》,《刑事法论丛》,2001年第6期;30、《“严打”: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1、《西部大开发中的职务犯罪预防》,《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1年第 6期;32、《“入世”与犯罪的同步预防》,《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3月2日;33、《关于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4、《维和行动与人权保护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35、《酷刑:以人权为视角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36、《我国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理论再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37、《社会演进与刑法修改-以德国为视角的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38、《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法学评论》,2003年第7期;39、《 刑事司法中人权保护:以我国为视角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40、《欧洲的实践: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人权保护》,《刑法论丛》(文集),2003年8月;41、《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透视》,《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文集),2003年10月;42、《国际刑事法院:一个中国人的理解》,《国际刑事法院专论》(文集),2003年10月;43、《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刑法》司法解释》,《主客观相统一:刑法现代化的坐标》(文集),2004年4月;44、《社会转型与我国少年处置措施的变迁》,《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5、《炸弹盗窃与正当性辩护理由》,《当代法学》,2004年第7期;46、《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47、《关于刑事责任的追问》,《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