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第一志愿的选择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1 03:3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小艾:我们现在参加高考都是按部就班报名填志愿,您当时参加高考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孙正聿:我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届学生里面属于年龄大的。1966年高中毕业时,我已经填好了

小艾:我们现在参加高考都是按部就班报名填志愿,您当时参加高考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孙正聿:我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届学生里面属于年龄大的。1966年高中毕业时,我已经填好了志愿,但因为“文革”开始了,于是停课闹革命。之后我就到农村去了,当了三年的知青。到1971年我被抽调回来,到长春体育分局、长春东站去当工人。先当装卸工,后来叫作业员,之后是“以工代干”,我在上大学之前还做过放映员。

所以,我的人生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

小艾:老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感觉当年学理工科是主流。可我听说您在1966年高中毕业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哲学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时您的第一志愿又是哲学。是什么让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孙正聿:确实,那时候的高考也是文理分科。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选择了理科,而我填报的哲学专业属于文科,记得当时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政治和史地这四门。

选择哲学专业,我首先关注服务于国家需要。改革开放需要更多的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我对哲学专业的前景看好。另外,跟我从小培养起来的兴趣有关。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上中学的时候,每周两元的伙食费,常常是母亲周日向邻居借来的。但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我还坚持订阅了杂志。大约是在初二的时候,我读了李卜克内西和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又读了梅林的《马克思传》和科尔钮的《马克思恩格斯传》。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66年,我高中毕业,报考了哲学专业,然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既无学可上又无工可做的几年中,在尚未关闭的图书馆里,我认真地阅读了《鲁迅全集》,并翻阅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后来农村当知青的日子里,以及回城当工人的日子里,我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那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普希金的名言是:“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因为高考,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哲学专业学习了。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大概是基于这两点,我选择了哲学专业。

选择吉林大学,是因为我出生在吉林,当时吉林大学在东北和全国又很有名气。我在1966年高中毕业填志愿时填报的就是吉林大学的哲学专业,恢复高考后我也考虑过其它学校,但那时候的选择面还是相对较窄的,加上其它学校少有这个专业,所以我仍然选择了吉林大学。

小艾:高考,是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通过高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未来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我们大多数人更多只是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而我感觉1977年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大学生,他们有着更远大的理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之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高考在这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孙正聿:在高考前,很多人都经历过一段比较艰苦的岁月,也正因为这样,高考成就了一些人。为什么高考能够成就了这些人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当时我们很多人都到了最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了。我高中毕业12年之后才有机会高考,或许有人会认为那12年是被“耽误”了,其实不是。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入学后,适逢解放思想,既能够阅读各种书籍,又可以独立思考,而此前12年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又为这种阅读和思考奠定了基础。所以,艰苦的环境让我们对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充满渴望,倍加珍惜。

第二,高考恢复之前,许多人依然没有放弃学习,甚至自主探求的欲望更强了。可以说,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可能造成了一部分人消沉和堕落了,但是另一部分人,在最艰苦的条件中仍然不停地思索,加深了学习和寻求真理的渴望,求知的欲望被激发,通过高考,他们又得到了成长。

第三点,是担当意识。“文革”过后,国家想办法调动青年的激情和创造力。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广大青年不仅仅希望自己得到成长,也希望民族和国家富强和兴盛。带着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意识,我们这些人的内心充满了动力。这三点,我认为是缺一不可的。

小艾:有一次,老师上课时说:“当你们大学四年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在回望走过的路,你收获了什么?现在就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呀!”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问您在当时是如何学习专业和树立今后的发展方向的?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qikandaodu/2020/1021/523.html



上一篇:殷长春:爱国热情不可少,取得成果是本分
下一篇:“中国电影发祥地”与“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话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 | 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大学学报版面费 | 长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长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