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春大学学报》数据库[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栏目设[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刊物宗[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征稿要[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投稿方[05/20]
- · 《长春大学学报》收稿方[05/20]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川东巴文化外译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1世纪初,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随后升至战略层面。此后,自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构想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尤其是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
21世纪初,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随后升至战略层面。此后,自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构想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尤其是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构想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起了坚实平台,有助于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有助于增强“一带一路”的文化软实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习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外国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同“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交流,这需要将中华文化的信息与内涵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述,以一种适宜的形式来展示,以降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难度。在该过程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巴文化外译现状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因子,是巴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巴文化是指早在5300多年前到西汉中期在巴地生活的巴人创造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总称,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忠、勇、信、义”[1-3]。川东达州作为当前四川发掘出的最大巴文化核心遗址区,拥有珍贵的巴文化遗产资源。达州罗家坝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被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被评为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学者从巴文化内生力出发,研究特色旅游开发[4],研究巴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3],分析巴文化的文化特征[5],探讨巴文化神话体系[6]。然而,相较蜀文化研究,巴文化研究较少,不为人们熟知。
一千多年间,小商桥经历了难以计数的自然灾害袭击,也曾受到多次战争破坏,却一直承担着沟通南北交通的繁重任务,为历代官道之咽喉。小商桥之所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与“巴文化翻译”相关的期刊论文,结果显示为零;刘术对近十年的巴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巴文化研究主要有三大类:巴文化区域考古研究、巴文化应用研究、巴音乐舞蹈文化研究等[7]。这里没有包括巴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川东达州主要巴文化宣传基地,发现涉及巴文化翻译的文本资料非常匮乏,现存的翻译存在诸多问题。
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中的文物展牌信息英译标注不清,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年代和特色文化,这不利于读者理解和文化交流。
1.1 拼写错乱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生态文明,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体现,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的市场检验。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绿色营销,只有绿色营销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成效。[1]砀山县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示范县,2002年底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这为砀山酥梨绿色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
(1)拼写错误。文物出土地“达川区仙鹤路新达水泵厂出土”,原译为Unearthened at Pump Factory, Xianhe Road, Dachuan District,其中Unearthened为拼写错误,正确的拼写是unearthed。文物出土地“达川区南外镇三里坪4号墓出土”,原译为Unearthed at No. 4 Tom, Sanliping, Nanwai Town, Dachuan District,其中Tom为拼写错误,“墓”的英文正确拼写为tomb。文物“陶纺轮”,原译为Earthrn Spinning Wheels,其中Earthrn为拼写错误,正确拼写为earthen。文物质地“陶”的翻译也存在问题,此处不赘述。
中介效应分析:由于应对方式量表中分为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两个分量表,所以对中介变量问题的应对和情绪的应对的中介效应进行分别分析。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
(2)大小写不规范。文物“铜矛”,原译为Bronze spear,存在大小写问题;根据专名拼写规范,首字母应大写,故改为Bronze Spear。文物“平底陶罐”,原译为Flat bottom Earthen Pot,存在同样问题;bottom首字母应大写,故改为Flat Bottom Earthen Pot。当然,上述文物名的英译还存在其他翻译问题。
1.2 译名不一致
上述中文语言问题和英译问题表明,当前川东巴文化相关外宣文本翻译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体现出有些翻译人员极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与文化“走出去”密切相关,外宣翻译质量会影响外宣和对外传播实效 [9]。巴文化外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川东地区的形象确立和推广,影响巴文化走出去的程度与效果,还会影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巴文化的认识、理解、审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让巴文化同蜀文化一样走出国门,享誉世界,那么提高巴文化外译的质量就是巴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因此,巴文化外译研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3.7 腹腔引流管的使用 传统组病人均常规使用腹腔引流管,并在术后腹腔引流管<50 ml/d时,予拔出腹腔引流管。ERAS组病人选择性使用腹腔引流管,并且在术后根据病人情况,尽早拔除。
(1)描述文物收藏单位的文本。“收藏单位:开江县文物管理所”,有的译为Kaijiang County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有的译为Kaijiang County Culture Relics Administration,对“文物”一词的英译前后不一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4部分:文化娱乐》中,“文物”译为cultural relics,故此处应统一译为Kaijiang County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指出,作为限定成分,行政区划名中的“省”“市”“区”“县”“乡(镇)”等可以省去不译,故改译为Kaijiang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且做到译名至少在巴文化馆中始终保持一致。
(2)文物展牌中的文物名。文物“铜甑”的英译前后不一致,有两个版本,即Bronze Steamer和Copper Rice Steamer。二者对质地“铜”和器物“甑”的译法也各不相同。文物“铜钺”的英译也存在不同版本:Bronze Broadaxe和Bronze Tomahawk。文物“竹雕山水纹笔筒”,原译为Penholder with Carve Bamboo and Landscape,文物“雕竹石砚”,原译为Inkstone with Graved Bamboo。此处暂不论二者存在的其他翻译错误,仅论“竹雕”和“雕竹”中的“雕”的翻译。“雕”在两个词语中均指雕刻,但是二者的译法不一致,一个用carve,一个用graved。雕刻译为carve,如竹雕Bamboo Carving,木雕Wood Carving,故此处统一采用carve。
1.3 标注不清
文物翻译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是博物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川东地区作为四川最大的巴文化遗址核心区,其出土文物种类丰富,涉及古代巴人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巴文化的直接体现。巴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相关介绍文本是巴文化外宣的重要资料来源。达州博物馆专设巴文化馆陈列相关文物,巴文化馆里的文物展品信息中,部分有英文翻译,其中涉及巴文化相关的翻译仅限于出土文物的中英文展牌(文物名称、年代、发掘地、收藏单位),更多的信息介绍文本无英文翻译。就仅有的展牌信息英文翻译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如拼写错乱、译名不一致、标注不清、翻译错误等。林文涛也曾指出,错误翻译、译文不一致是文物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8]87。
(1)文物年代标注不清。巴文化馆里的文物年代英译采用直译,未加注释;同时也存在语法问题,英文表达年代前需加定冠词the(如表1所示)。未加注释的中国朝代名英译会给不熟悉中国朝代起止年份的外国读者造成理解障碍,无法同他们国家和地区同时期的文化联系起来,不利于巴文化走出国门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里的文物展牌信息通常包括文物名称、年代、发掘地、收藏单位。当前巴文化馆里的展牌信息文本英译存在拼写错误、大小写不规范等拼写问题。
表1 文物年代英译
中文原译改译宋代Song DynastyThe Song Dynasty (960—1279)明代Ming Dynasty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清代Qing Dynasty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
(2)涉及文化特色的英译标注不清。有一些涉及独特文化内涵的译文未加注释,不利于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文物“洮河石抄手砚”,原译为Reading Hands Tao-River Inkstone。其中“洮河”是指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河。该地盛产砚石,此地出产的石砚被称为“洮河砚”,简称“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及山西澄泥砚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为历代皇家所珍藏,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原译中的Tao-River Inkstone,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且未对Tao River 加任何注释,不利于读者的理解,达不到巴文化走出去同其他文化交流的目的,故可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改译为:
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普通型切口翅片最大应力为1021.7 MPa,最大位移为0.205 mm,而加强型切口翅片在此外力作用下最大应力为1234.7 MPa,最大位移为0.167 mm,表明加强型切口翅片的抗倒伏能力明显加强,达到了提升翅片抗倒伏能力的目的。
Taohe Chaoshou Inkstone (Located at Taohe, Gansu Province, Taohe has been famous for its inkstones. Tao Inkstone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stones, namely, DuanInkstone, She Inkstone and ChengniInkstone since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Chaoshou means its shape of being rectangular and having a hollow back so that one can hold the inkstone.
同时,在设置文物中英标牌时,考虑到展牌尺寸大小、排版布局等因素,可将译名和注释分行排列。
文物“罗思举战盔”,原译为LuoSiju’s Corselet。结合具体文物造型,此处的战盔是指头盔,故原译存在翻译错误问题。同时对其中的人物“罗思举”未进行任何注释,参观者尤其是外国参观者,会感到一头雾水。罗思举何许人也?罗思举(1764—1840)是今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人,自幼习武,后投入清军,战功卓著,历任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提督,受两朝皇帝恩宠,荣耀乡里。对此,应该对LuoSiju添加注释,加上人物简介,以便于参观者理解。
1.4 翻译错误
如文物“芒纹铜鼓”,原译为Bronze Drum with the Mango Pattern。其中的“芒纹”被译为Mango Pattern,系中文原文理解错误导致。此处的“芒”并非“芒果”;“芒纹”指太阳光芒的纹,也称为太阳纹,通常饰于铜鼓鼓面中心,是铜鼓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的纹饰,除少数原始形态的铜鼓外,几乎所有的铜鼓上都有。
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里的英译文本存在诸多翻译错误,如字对字死译,不结合具体文物造型胡乱翻译,不求证、想当然地翻译,误译、错译严重,有损博物馆形象,误导国内外参观者,给人留下不好印象,这不利于巴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文物“‘宜侯王’铜洗”,原译为“King Yihou”Copper Washing Utensil。首先,“宜侯王”不是指某一个侯王,而是指刻在文物上的铭文,是一种吉祥语;其次,铜洗是指洗漱用具,而不是厨房用具(Utensil)。
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里的巴文化宣传资料文本,涉及专名(人名、地名、器物名等),这是独一无二的,外国文化所没有的,这就存在语义空白。英文中没有对应表达,为保留文化特色,翻译时考虑音译,同时又须让外国民众能看懂、理解,故加上注释,以实现巴文化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
文物“铜釜”,原译为Bronze Kettle。“釜”是指古代的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安置于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用以煮东西,类似现代的锅,故原译采用的注释“kettle(a container for boiling water, that has a lid, handle, and spout and is made from plastic or metal)”为翻译错误。应译为“cauldron(a large, round container for cooking in, usually supported over a fire, and used especially in the past)”。
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里的英译文本除上述拼写错乱、译名不一致、标注不清、翻译错误等问题外,还存在标点符号,甚至个别中文语言问题。如文物“湖洲荷叶铜镜”和文物“湖州镜”,其中的“州/洲”指同一个地方的地名,但是前后不一致。该地名汉字的正确写法为“湖州”。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多为葵花形,亦有圆形、方形、亚字形、桃形。
巴文化馆里的文物展品信息文本英译,还存在译名不一致的现象。本文所述译名不一致,是指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文物展品信息英译在同一个馆里存在英译名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本文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号召,基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论,探讨巴文化外译现状及翻译方法,旨在规范巴文化翻译,提高巴文化翻译质量,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了解并爱上巴文化,使巴文化成为川东地区对外交流的桥梁,同时借助巴文化外译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民众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
2 巴文化外译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操作型文本(operative)、视听型文本(audiomedial)[10]。信息型文本指的是“单纯事实的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这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的或者所指的(referential),交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11]105。针对此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赖斯建议“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内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使用明晰化技巧”[11]107。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汉斯·维米尔(Hans J.Vermeer)认为,翻译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应视译作的目的而论(目的论),“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11]112。
位于川东的达州市是古代巴人活动的腹心地带,是巴文化起源及发展的中心之一。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涉及巴文化的宣传资料汉英翻译文本(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展品宣传资料),这样的文本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应该采用信息型文本相应的翻译方法。与此同时,巴文化外译的主要目的是让外国民众了解,然后爱上巴文化,以此传播和弘扬巴文化,促进巴文化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扩大巴文化的影响力。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因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比,在思维方式、信仰、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考虑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目的,故巴文化外译的主要翻译策略考虑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强行异化输出,还应考虑到外国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考虑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故在具体的翻译方法选择上,可考虑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总而言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关键是传播其中的特质”[12],既然是特质,那就是在其他文化中所没有的,这样也就没有对等表达。巴文化外译既要向外国民众传达与巴文化相关的信息,同时又要保留巴文化的特色。具体而言,在翻译涉及巴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的文本时,可考虑采用“音译+注释”、“直译+注释”、参照平行文本等翻译方法。
2.1 音译+注释
文物“铜斤”,原译为Bronze Ingot。该译文未能结合具体文物造型,仅从字面理解“斤”。“斤”指中国市制质量单位,也指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此处,结合具体文物造型,铜斤指砍伐工具,所以原译采用的注释“ingot (a solid block of metal, especially one of gold or silver)”为翻译错误。
3.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叮嘱患者要按时复查,一个月后来院拔除双J管,叮嘱患者要保持每天2L左右的饮水量,避免产生结石。饮食上不要过多的摄入奶制品,保持低动物蛋白和高纤维素的饮食原则。叮嘱患者置管阶段要进行自我护理,对血尿、尿频、尿急等等该症状进行观察,如果自觉不适,应该来源接受检查。
原文:巴賨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当前自动气象站在设置时由于为了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选择地势较高、较为空旷的区域,因此遭受到雷电干扰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进行自动气象站设立时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设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接地系统,以消除电击造成的影响。同时设立系统将气象防雷地网同传感器相连接,避免出现扩散电流。其次,在自动气象站设置雷电屏蔽系统,降低雷电造成的危害。
陕北冬季天气寒冷,葡萄落叶后必须埋土防寒,第2年4月下旬才能出土上架。如何创造适宜露地葡萄生长发育的生产条件,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已成为陕北长城沿线露地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笔者总结了陕北长城沿线露地葡萄抗寒栽培要点,供参考。
参考译文:Cong People and Ba People(Cong People, the ancient inhabitants of today’s Jialing River Basin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lived around 5,300 years ago, who were ancestors of Ba People)had created a splendid culture, Ba culture(a regional culture of 5,300 years ago - 202BC).
巴賨先民指的是賨人和巴人,賨人是早在5300多年前居住在川东北的嘉陵江流域的先民,是巴人的祖先,故賨人和巴人共同创造了巴文化。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巴文化特色,也让外国民众读懂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将巴文化同他们国家和地区同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
dhārma vapu pramiu tat parama muninām || [1v1] (Vasantatilakā)
前文提到的文物“罗思举战盔”,原译为LuoSiju’s Corselet,现改译为:
LuoSiju’s Helmet〔LuoSiju (1764—1840) was born in Luojiaba, Dazhou. He had been practiced martial arts since childhood. Later, he joined the army and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wars.〕。
文物“子龙鼎”可译为:
一是准备能有效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电脑、收录机等设备,以及必要的音响器材。可以充分考虑到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将电脑以及符合他们兴趣特点的故事光盘放置其中,配置好良好的操作界面,让幼儿自由收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配备耳麦,避免影响别人。
Zilong Ding〔a cauldron into which the characters cast read ‘Zilong’(子龙), a powerful clan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c.1600—1046 BC)〕。
文物“木鱼”可译为:
Muyu (a wooden percussion instrument usually used by monks in the Mahayana Buddhist tradition during rituals usually involving the recitation of sutras, mantras, or other Buddhist texts)。
木鱼最初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的法器,后被佛教借鉴引用,用于僧尼念经、化缘时敲打,木鱼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内涵。
2.2 直译+注释
就出土文物的时期而言,现有的巴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英译采用直译,未加任何注释,上文已提及。一般的外国民众并不了解我国的历史分期,如果将“战国”直译为Warring States,他们无法联系具体的年代时间,所以加上起止年份注释,译为the Warring States(475—221 BC),这样就能知道具体指哪个时期,能与自己国家、地区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加深理解。
文物“青龙纹画像砖”“玄武纹画像砖”,这些砖块上的青龙、玄武纹饰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源自于远古的星宿信仰。翻译时,考虑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相应文化元素的解释,这样外国民众能更直观地理解眼前的文物,还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同时还能与自己国家、地区的相似文化进行对比。针对砖类文物的表达结构,可以参照中国国家博物馆对此类文物的英译,采用Brick depicting sth的结构,故“青龙纹画像砖”可译为:
Brick Depicting a Cyan Dragon(Qing Long), one of the four animal images and one of the deities in the four directions in ancient China’s constellation, representing the East.
此处“青龙”代表东方七宿组合成的龙的形象,象征四季中的春季,为青色,代表东方,所以翻译为Cyan Dragon(cyan是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青色,结合青龙图案呈现的色彩,其青色即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玄武纹画像砖”可译为:
Brick Depicting a Black Hybrid of Tortoise and Snake(Xuan Wu), one of the four animal images and one of the deities in four directions in ancient China’s constellation, representing the North.
此处“玄武”是龟与蛇的合体,代表北方星宿组合成的形象,象征四季中的冬季,龟背为黑色,所以译为“Black Hybrid of Tortoise and Snake.”。考虑到“青龙”和“玄武”虽然在外表形象上在西方文化里能找到类似的动物形象,但是毕竟不同,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故此处对“青龙”和“玄武”采用了拼音加注的译法。
根据胡广军关于汽车座椅研究[15]可知:在坐姿状态下,人体的共振频率在4~6Hz。其中,胸、腹部的共振频率在4~8Hz,头、颈部的共振频率在20~30Hz。结合图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出土文物具有中国特色造型的,如“四羊青铜方尊”,译为“Bronze Square Vessel with Four Rams(Zun), in which square vessel is a type of sacrificial vessel used to hold wine in and ram is a symbol of auspiciousness.”。该译文既让外国民众知道该物品为何物,又让他们了解其用途,同时还了解其中文发音。
《山本》中的空间并置叙事现象总体分为两类:地志空间并置和文本空间并置。地志空间并置意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地,诸多事件在不同的地域或地点发生,然而却呈现在同线索中,其可称为地志空间并置叙事。文本空间并置意在强调事件发展的情节、人物、时间三者所构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在某时间段内某些人物所发生的系列故事形成几个特殊的空间形式且并置排列,其可称为文本空间并置叙事。
2.3 参照平行文本
翻译巴文化外宣资料时,还可以参照平行文本,即查阅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的英文网站,如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中国国家博物馆,整合借鉴国内外专业表达,使译文更专业,效果更好,既保留文化特色,又让读者理解。
如文物“弦纹陶罐”,可以借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英文网站对文物“涡纹四系彩陶罐”的英译Painted Pottery Jar with Spiral Design,故“弦纹陶罐”可译为Pottery Jar with String Design(Guan)。
在巴文化外宣文本中,多次出现“出土”字样,达州博物馆巴文化馆的翻译为unearthed,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时用unearth,有时用excavate。查阅大英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对出土文物的介绍文本得知,他们使用excavate(As of 2014, 41 graves have been excavated in Cemetery C and 14 graves in Cemetery D),故此可将“出土”统一译为excavate。文本“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出土”可译为Excavated at Luojiaba Site, Dazhou。文物“香炉”在巴文化馆中的译文有的用censer,有的用burner。对此,查阅大英博物馆网站的相关展品英文介绍,均用incense-burner,故“香炉”可译为incense-burner。
上述翻译方法分类仅是为了阐述方便才进行的划分,在巴文化外宣文本翻译中,并非从头到尾仅采用某一种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而是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灵活协调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旨在让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能力,同时也能保留巴文化特色,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让外国民众认识并喜欢巴文化,进而传承与弘扬巴文化。
9月12日直分销销量2848.79吨,累计完成直分销47517.79吨;天然气销量61.14吨,累计完成天然气销量3392.2吨……
3 结语
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积极组织引导,成立专门的巴文化外译机构,增大投入巴文化外译项目。政府部门相关管理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为译者提供更大空间[8]88,提升文物翻译的质量,规范文物翻译,帮助巴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了解、欣赏巴文化。文物翻译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严谨、认真,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川东地区的高校,应当肩负使命,增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巴文化特色,培养巴文化翻译人才,可以将巴文化翻译融入翻译课堂教学。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创建巴文化外译语料库和英文网站,为巴文化外译提供指导与参考,有助于保持巴文化翻译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进而规范巴文化外译。
[1] 胥健.传承弘扬巴文化 提升达州软实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4):22-25.
[2] 龚兢业.达州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特殊意义及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25-30.
[3] 彭邦本.巴文化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9-14.
[4] 李万斌.巴文化内生力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兼论对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激活作用[J].中华文化论坛,2015(12):128-136.
[5] 彭金祥,王绍林.达州巴文化特征调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3):55-59.
[6] 周丽.巴文化的神话来源及谱系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8):66-69.
[7] 刘术.近十年巴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6):29.
[8] 林文涛.文物翻译的规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
[9] 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10] 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London:Routledge,2001.
[11]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2] 陈敏.基于传播的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侗族文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137.
Research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Ba Culture in the 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Culture Diffusion”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ccdxxb.cn/qikandaodu/2020/0520/342.html
上一篇:产品形态“美”的认知与架构剖析
下一篇:我国民商法与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融合路径研究